大家都在搜

柳琴戏传承:在苏北大地聆听千年回响



柳琴戏传承:在苏北大地聆听千年回响

当八月的骄阳洒在徐州市新沂市的青石板路上,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文曲星”实践团联合新沂市团委,踏上了探寻柳琴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程。在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他们将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揭开柳琴戏背后的神秘面纱,感受其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传承的力量。

溯源:探寻传承人的艺术初心

实践团首站来到新沂市柳琴戏传承工作室,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展开交流。一位经验老道的老艺人,回忆起自己的学艺之路,满是感慨。他自幼痴迷戏曲,常偷偷溜到戏班后台,看演员们化妆、排练。12岁那年,他正式拜师,从此开启漫长艰辛的学艺生涯。

每天天未亮,他就跟着师父到河边吊嗓子。寒冬腊月,河水结冰,他仍坚持在冰面上练习,呼出的热气瞬间在冷空气中凝结成白雾。除唱功外,乐器演奏也是必修课。他最初学月琴,为掌握复杂指法和节奏,手指磨出厚茧,多次磨破出血,却从未放弃。多年苦练后,他不仅精通月琴,还熟练掌握板胡、二胡等多种乐器,成为全能型柳琴戏艺人。

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则通过正规戏曲学校学习走上传承之路。在学校,他们系统学习戏曲理论、表演技巧和音乐知识,为艺术生涯筑牢根基。毕业后,他们毅然回到家乡,投身柳琴戏传承事业。他们深知,柳琴戏是家乡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图为柳琴戏传承人与实践团成员讲述柳琴戏 通信员彭琳智摄

幕后:揭开后台准备的神秘面纱

了解完传承人的学习经历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柳琴戏演出的后台,亲身感受演员们为演出所做的精心准备。后台虽然空间不大,但却井然有序。化妆区里,演员们正对着镜子仔细地描绘着妆容。柳琴戏的妆容有着独特的风格,生角的妆容简洁大方,以突出角色的英俊潇洒;旦角的妆容则细腻精致,通过色彩的运用展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妩媚;净角的妆容则夸张浓烈,用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演员们手持画笔,一笔一划地勾勒着,仿佛在创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服装区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戏服。这些戏服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生角的服装多为长袍马褂,以展现其儒雅风度;旦角的服装则以裙装为主,配以精美的刺绣和配饰,尽显女性的温婉之美;净角的服装则较为夸张,宽大的袍袖和独特的图案设计,增强了角色的视觉冲击力。演员们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挑选合适的服装,小心翼翼地穿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戏台。

道具区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道具,有刀枪剑戟、扇子手帕、桌椅板凳等。这些道具虽然看似普通,但却在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还能增强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演员们在演出前会对道具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能够正常使用。

在后台,实践团成员们还看到了演员们紧张的排练场景。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动作和台词,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节奏和情感表达。即使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们也毫不在意,只为了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最完美的表演。

图为柳琴戏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讲解后台道具 通信员彭琳智摄

盛宴:共赏柳琴戏的独特魅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柳琴戏演出正式开场。实践团成员们满心期待地落座,目光紧紧聚焦舞台。

舞台上灯光璀璨,音乐悠扬,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轻盈登场。他们的唱腔婉转多变,生角高亢嘹亮,尽显阳刚之气,仿佛能冲破云霄;旦角细腻柔美,如潺潺流水,轻轻淌入观众心田;净角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好似能撼动山河。演员们凭借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乐器演奏同样精彩绝伦,月琴、板胡、二胡等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乐师们技艺娴熟,手指在琴弦上灵活跳动,仿佛与演员们进行着一场无声却默契的对话,为整个演出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演出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不时轻声交流,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大家深切感受到,柳琴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历经岁月沉淀,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演出结束,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实践团成员们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感谢。他们深知,这场精彩演出的背后,是演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非遗传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图为实践团成员欣赏柳琴戏 通信员彭琳智摄

离开新沂市时,实践团成员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柳琴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色和传承现状,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柳琴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苏北大地上奏响千年的回响。

 




上一篇:筑梦童心,点亮成长微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